還記得大學時上的第一堂新聞課,教授就告訴大家,每個新聞都一定要有新聞價值,而新聞價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新聞要夠
“出眾”
當時教授引訴新聞界的名句
“狗咬人不是新聞,而人咬狗就是大新聞”
這句名言被港劇《導火新聞線》拿來做某天的新聞頭版,當時我心裡是啼笑皆非,但卻深知多可悲的現實。
但昨日,我看到另一面的社會新聞,其實社會新聞能報導好人好事。
9歲癌症末期病童恐無法圓當警察的夢,但冷酷的城市依然存有溫情,在他生命倒數的階段中,他如願穿上警服坐上警車,“如願”完成長大的夢。
看着瘦小的他笑的如此燦爛,堅決要自己站立向各位警官致敬,無懼的面對媒體的鏡頭,心裡五味雜陳。
但我堅信那會是男孩和家人美好的回憶,就算一天男孩不敵病魔離開,他短暫的一生會因為昨日而美好,家人日後的回憶裡,也有了除了病痛外微甜的回憶。
而現今的社會,正好缺乏了這樣的微甜。
回想起大學時,一位在我心目中也是理想型的教授一直在上課時勸導我們這些未來媒體人,一定要用不同角度看這個世界,新聞不一定是惡訊,盡量多報導美好的事物,為這個社會帶來點新的生氣,這才是媒體應該多倡導的。
現在回想,我也應該做多點做這樣的報導,願能為這社會帶來美好的生氣。
與大家共勉之,每個人多做一些好人好事,這個世界一定能更加美好。